卷 八 十 六

  奴婢舊制。凡反逆相坐。沒其家為官奴婢。反逆家男女及奴婢沒官。皆謂之官奴婢。男年十四已下者配司農。十五已上者。以其年長。令遠京邑。配嶺南為城奴也。一免為番戶。再免為雜戶。三免為良人。皆因赦宥所及。則免之。凡免。皆因恩言之。得降一等二等。或直入良人。諸律令格式有言官戶者。是番戶之總號。非謂別有一色。  武德五年。安州刺史李大亮。以破輔公祏功。賜奴婢百人。大亮謂曰。汝輩多衣冠子女。破亡至此。吾亦何忍以汝為賤隸乎。一一皆放還。高祖聞而嗟賞。更賜奴婢三十人。  顯慶二年十二月敕。放還奴婢為良。及部曲客女者。聽之。皆由家長手書。長子已下連署。仍經本屬申牒。除附諸官奴婢。年六十已上及廢疾者。並免賤。

  永昌元年九月。越王貞破。諸家僮勝衣甲者千餘人。於是制王公以下奴婢有數。

  如意元年四月十七日敕。逆人家奴婢。及緣坐等色入官者。不須充尚食尚藥驅使。  萬歲通天元年九月敕。士庶家僮僕。有驍勇者。官酬主直。並令討擊契丹。時契丹首領李盡忠攻陷營州也。

  大足元年五月三日敕。西北緣邊州縣。不得畜突厥奴婢。  景龍三年。司農卿趙履溫奏。請以隋代番戶子孫數千家。沒為官奴婢。仍充賜口。以給貴倖。監察御史裴子餘。以為官戶承恩。始為番戶。且今又是子孫。不可抑之。奏免之。

  天寶八載六月十八日敕。京畿及諸郡百姓。有先是給使在私家驅使者。限勒到五日內。一切送付內侍省。其中有是南口及契券分明者。各作限約。定數驅使。雖王公之家。不得過二十人。其職事官。一品不得過十二人。二品不得過十人。三品不得過八人。四品不得過六人。五品不得過四人。京文武清官。六品七品不得過二人。八品九品不得過一人。其嗣郡王郡主縣主國夫人諸縣君等。請各依本品。同職事及京清資官處分。其有別承恩賜。不在此限。其蔭家父祖先有者。各依本蔭職減。比見任之半。其南口請禁蜀蠻及五溪嶺南夷獠之類。  大歷十四年五月。詔曰。邕府歲貢奴婢。使其離父母之鄉。絕骨肉之戀。非仁也。宜罷之。  其年八月。都官奏。伏准格式。官奴婢。諸司每年正月造籍二通。一通送尚書。一通留本司。并每年置簿。點身團貌。然後關金倉部給衣糧。又準格式。官戶受有勳及入老者。並從良。比來因循。省司不立文案。伏恐日月滋深。官戶逃散。其受勳及入老者無定數。伏請令諸司準式造籍送省。并孳生及死亡者。每季申報。庶憑勘會。敕旨。宜並準式處分。自今已後。有違闕者。委所司奏聞。準法科罪。

  元和四年閏三月敕。嶺南黔中福建等道百姓。雖處遐俗。莫非吾民。多罹掠奪之虞。豈無親愛之戀。緣公私掠賣奴婢。宜令所在長吏切加捉搦。并審細勘責。委知非良人百姓。乃許交關。有違犯者。準法處分。

  八年九月詔。自嶺南諸道。輒不得以良口餉遺販易。及將諸處博易。又有求利之徒。以良口博馬。並敕所在長吏。嚴加捉搦。如長吏不任勾當。委御史臺訪察聞奏。  長慶元年三月。平盧軍節度使薛苹奏。應有海賊?掠新羅良口。將到當管登萊州界。及緣海諸道。賣為奴婢者。伏以新羅國雖是外夷。常稟正朔。朝貢不絕。與內地無殊。其百姓良口等。常被海賊掠賣。於理實難。先有制敕禁斷。緣當管久陷賊中。承前不守法度。自收復已來。道路無阻。遞相販鬻。其弊尤深。伏乞特降明敕。起今已後。緣海諸道。應有上件賊?賣新羅國良人等。一切禁斷。請所在觀察使嚴加捉搦。如有違犯。便準法斷。敕旨。宜依。

  三年正月。新羅國使金柱弼進狀。先蒙恩敕。禁賣良口。使任從所適。有老弱者栖栖無家。多寄傍海村鄉。願歸無路。伏乞牒諸道傍海州縣。每有船次。便賜任歸。不令州縣制約。敕旨。禁賣新羅。尋有正敕。所言如有漂寄。固合任歸。宜委所在州縣。切加勘會。責審是本國百姓情願歸者。方得放回。

  寶歷二年十一月敕。朝官及節度觀察使。自今已後。並不許更置私白身驅使。

  太和二年十月敕。嶺南福建桂管邕管安南等道百姓。禁斷掠買餉遺良口。前後制敕。處分重疊。非不明白。衛中行李元志等。雖云買致。數實過多。宜各令本道施行。准元和四年閏三月五日。及八年九月十八日敕文。切加約勒。仍逐管各差判官奏當司應管諸司所有官戶奴婢等。據要典及令文。有免賤從良條。近年雖赦敕。諸司皆不為論。致有終身不霑恩澤。今請諸司諸使。各勘官戶奴婢。有廢疾及年近七十者。請准各令處分。其新羅奴婢。伏准長慶元年三月十一日敕。應有海賊?掠新羅良口。將到緣海諸道。賣為奴婢。並禁斷者。雖有明敕。尚未止絕。伏請申明前敕。更下諸道切加禁止。敕旨。宜依。

  會昌五年四月。中書門下奏。天下諸寺奴婢。江淮人數至多。其間有寺已破廢。全無僧眾。奴婢既無衣食。皆自營生。或聞洪潭管內。人數倍一千人以下。五百人以上處。計必不少。臣等商量。且望各委本道觀察使。差清強官與本州刺史縣令同點檢。具見在口數。及老弱嬰孩。並須一一分析聞奏。如先自營生。及已輸納者。亦別項分析。深恐無良吏及富豪商人百姓綱維。潛計會藏隱。事須稍峻法令。如有犯者。便以奴婢計估。當二十千已上。並處極法。官人及衣冠。奏聽進止。如有人糾告。便以奴婢充賞。待勘知人數。續具條流。其京城委功德。亦準此條流。仍具數奏聞。敕旨。依奏。

  其年八月。中書門下奏。應天下廢寺。放奴婢從良百姓者。今聞有細口。恐刺史以下官人。及富豪衣冠商人百姓。計會藏隱。及量與錢物索取。敕下後。如有此色。並仰首出。卻還父母。如有依前隱蔽。有人糾告。官人已下遠販商人百姓。並處極法。其告事人。每一口賞錢一百千。便以官錢充給。續徵所犯人填納。敕旨。宜依。

  六年二月敕。山南江淮間。寺家奴婢。比來有敕釐革。或有父母贖男女將歸。歲月既深。今卻搜檢。情非違敕。事恐擾人。如有此色。勘檢有憑。並宜不要進收。自會昌元年以後者。不在此限。

  大中五年二月敕。邊上諸州鎮。送到投來吐蕃回鶻奴婢等。今後所司勘問了。宜並配嶺外。不得隸內地。

  九年閏四月二十三日敕。嶺南諸州。貨賣男女。奸人乘之。倍射其利。今後無問公私土客。一切禁斷。若潛出券書。暗過州縣。所在搜獲。以強盜論。如以男女傭賃與人。貴分口食。任於當年立年限為約。不得將出外界。  大順二年四月二十日敕。天下州府及在京諸軍。或因收擄百姓男女。宜給內庫銀絹。委兩軍收贖。歸還父母。其諸州府。委本道觀察使取上供錢充贖。不得壓良為賤。

  道路貞觀十四年七月三十日。移五崤道於莎柵。復舊路。

  開元二十八年正月十三日。令兩京道路。並種果樹。令殿中侍御史鄭審充使。

  天寶三載五月。京兆尹蕭炅奏。請於要道築甬道。載沙實之。至於朝堂。從之。九月。炅又奏廣之。  七載四月。河南尹齊澣奏。於偃師縣東山下開驛路。通孝義橋北坡義堂路也。

  廣德元年八月敕。如聞諸軍及諸府。皆於道路開鑿營種。衢路隘窄。行李有妨。苟徇所資。頗乖法理。宜令諸道諸使。及州府長吏。即差官巡檢。各依舊路。不得輒有耕種。并所在橋路。亦令隨要修葺。  大歷八年七月敕。諸道官路。不得令有耕種。及斫伐樹木。其有官處。勾當填補。

  貞元七年八月。商州刺史李西華。請廣商山道。又別開偏道。以避水潦。從商州西至藍田。東抵內鄉。七百餘里皆山阻。行人苦之。西華役功十餘萬。修橋道。起官舍。舊時每至夏秋。水盛阻山澗。行旅不得濟者。或數日。糧絕。無所求糴。西華通山間道。謂之偏路。人不留滯。行者為便。

  太和二年二月。鄭州刺史楊歸厚奏。當州郭下管城。不置在州城內。使命往來。出入非便。伏請准汝州例。驛路於城西。敕旨。宜依。

  其年。定州奏。當管白石嶺南路。官驛險峻。請移於易州西紫荊嶺路修置。從之。

  開成元年四月。昭義節度使奏。請開夷儀山路。通太原晉州。從之。

  大中三年十一月。山南西道節度使鄭渥。鳳翔節度使李玭等奏。當道先准敕。新開文川谷路。從靈泉驛至白雲驛。共一十所。並每驛側近。置私客館一所。其應緣什物糧料遞乘。並作大專知官。及橋道等開修制置畢。其斜谷路。創置驛五所。平州驛一所。連雲驛一所。松嶺驛一所。靈谿驛一所。鳳泉驛一所。並已畢功訖。敕旨。蜀漢道古今敧危。自羊腸九曲之盤。入鳥道三巴之外。雖限戎隔夷。誠為要害。而勞人御馬。常困險難。鄭渥首創厥功。李琵繼成巨績。校兩路之遠近。減十驛之途程。人不告勞。功已大就。偃師開路。祇為通津。桂陽列亭。止於添驛。此則通千里之險峻。便三川之往來。實為良能。克當寄任。宜依所奏。仍付史館。  四年六月。中書門下奏。山南西道新開路。訪聞頗不便人。近有山水摧損橋閣。使命停擁。館驛蕭條。縱遣重修。必倍費力。臣等今日延英面奏。宣旨卻令修斜谷舊路及館驛者。臣等商量。望詔封敖及鳳翔節度使觀察使。令速點檢。計料修置。或緣館驛未畢。使命未可經通。其商旅及私行者。任取穩便往來。不得更有約勒。敕旨。依奏。

  其年八月。山南節度使封敖奏。當道先准詔令臣檢討。卻修置斜谷路者。臣當時差軍將所由領官健人夫。併力修置。道路橋閣等。去七月二十日畢功。通過商旅騾馬擔馱往來。七月二十二日。已具聞奏訖。其館驛先多摧毀破壞。併功修樹。今並已畢。臣已散牒緣路管界州縣。及牒鳳翔劍南東西南川觀察使。並令取八月十五日以後。於斜谷路過使命。謹具如前。敕旨。宜依。仍付所司。

  街巷開元十九年六月敕。京洛兩都。是惟帝宅。街衢坊市。固須修築。城內不得穿掘為窯。燒造磚瓦。其有公私修造。不得於街巷穿坑取土。

  廣德元年九月敕。城內諸街衢。勿令諸使及百姓輒有種植。

  永泰二年正月十四日。京兆尹黎幹奏。京城諸街種植。

  大歷二年五月敕。諸坊市街曲。有侵街打牆。接簷造舍等。先處分一切不許。並令毀拆。宜委李勉常加勾當。如有犯者。科違敕罪。兼須重罰。其種樹栽植。如聞並已滋茂。亦委李勉勾當處置。不得使有斫伐。致令死損。並諸橋道。亦須勾當。

  貞元四年二月敕。京城內莊宅使界諸街坊牆。有破壞。宜令取兩稅錢和雇工匠修築。不得科斂民戶。

  十二年。官街樹缺。所司植榆以補之。京兆尹吳湊曰。榆非九衢之玩。亟命易之以槐。  太和五年七月。左右巡使奏。伏准令式。及至德長慶年中前後敕文。非三品以上。及坊內三絕。不合輒向街開門。各逐便宜。無所拘限。因循既久。約勒甚難。或鼓未動即先開。或夜已深猶未閉。致使街司巡檢。人力難周。亦令奸盜之徒。易為逃匿。伏見諸司所有官宅。多是雜賃。尤要整齊。如非三絕者。請勒坊內開門。向街門戶。悉令閉塞。請准前後除准令式各合開外。一切禁斷。餘依。其月。左街使奏。伏見諸街鋪。近日多被雜人及百姓諸軍諸使官健。起造舍屋。侵占禁街。切慮停止奸人。難為分別。今除先有敕文。百姓及諸街鋪守捉官健等舍屋外。餘雜人及諸軍諸使官健舍屋。並令除拆。所冀禁街整肅。以絕奸民。敕旨。所拆侵街舍。宜令三個月限移拆。如不礙敕文者。仍委本街使看便宜處分。

  九年八月敕。諸街添補樹。並委左右街使栽種。價折領於京兆府。仍限八月栽畢。其分析聞奏。

  大中三年六月。右巡使奏。義成軍節度使韋讓。前任宮苑使日。故違敕文。于懷真坊西南角亭子西。侵街造舍九間。敕旨。韋讓侵街造舍。頗越舊章。宜令毀拆。

  橋梁顯慶五年五月一日。修洛水月堰。舊都城洛水天津之東。有中橋及利涉橋。以通行李。

  上元二年。司農卿韋機。始移中橋。自立德坊西南。置于安眾坊之左。南當長夏門街。都人甚以為便。因廢利涉橋。所省萬計。然每年洛水泛溢。必漂損橋梁。倦于繕葺。內使李昭德始創意。令所司改用石腳。銳其前以分水勢。自是無漂損之患。初。韋機橋畢。上大悅。令于中橋南刻一方石。刻其年辰簡速之跡。紀一十六字。蓋黃絹之辭也。  先天二年八月敕。天津橋除命婦以外。餘車不得令過。

  開元九年十二月九日。增修蒲津橋。?以竹葦。引以鐵牛。命兵部尚書張說刻石為頌。

  十九年六月敕。兩京城內諸橋。及當城門街者。並將作修營。餘州縣料理。

  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。改造天津橋。毀皇津橋。合為一橋。

  天寶元年二月。廣東都天津橋。中橋石腳兩眼。以便水勢。移斗門自承福東南。抵毓財坊南百步。  八載二月。先是。東京商人李秀昇。於南市北。架洛水造石橋。南北二百步。募人施財鉅萬計。自五年創其始。至是而畢。

  十載十一月。河南尹裴迴。請稅本府戶錢。自龍門東山抵天津橋東。造石堰以禦水勢。從之。  大歷五年五月敕。承前府縣。並差百姓修理橋梁。不逾旬月。即被毀拆。又更差勒修造。百姓勞煩。常以為弊。宜委左右街使勾當捉搦。勿令違犯。如歲月深久。橋木爛壞。要修理者。左右街使與京兆府計會其事。申報中書門下。計料處置。其坊市橋。令當界修理。諸橋街。京兆府以當府利錢充修造。

  其年八月敕。其坊市內有橋。不問大小。各仰本街曲當界共修。仍令京兆府各差本界官。及當坊市所由勾當。每年限正月十五日內令畢。如違。百姓決二十。仍勒依前令修。文武官一切具名聞奏。節級科貶。如後續有破壞。仍令所由時看功用多少。計定數修理。不得輒賸料率。及有隱欺。

  貞元元年正月敕。宜令京兆府與金吾計會。取城內諸街枯死槐樹。充修灞滻等橋板木等用。仍栽新樹充替。

  關市武德九年八月十七日詔。關梁之設。襟要斯在。義止懲奸。無取苛暴。近世拘刻。禁禦滋章。非所以綏安百姓。懷來萬邦者也。其潼關以東。緣河諸關。悉宜停廢。其金銀綾絹等雜物。依格不得出關者。不得須禁。  天授二年七月九日敕。其雍州已西。安置潼關。即宜廢省洛州南北面各置關。

  長安二年正月。有司表請稅關市。鳳閣舍人崔融上議曰。臣伏見有司稅關市事條。不限工商。但是行旅盡稅者。臣謹按周禮九賦。其七曰關市之賦。竊惟市縱繁雜。關通未游。欲令此徒止抑。所以咸增賦稅。夫關市之稅者。惟斂出入之商賈。不稅往來之行人。今若不論商民。通取諸色。事不師古。法乃任情。悠悠末世。於何瞻仰。又四海之廣。九州之雜。關必據險路。市必憑要津。若乃富商大賈。豪宗惡少。輕死重氣。結黨連群。喑嗚則彎弓。睚眥則挺劍。小有失意。且猶如此。一旦變法。定是相驚。非惟流逆齊民。亦自擾亂殊俗。求利雖切。為害方深。而有司上言。不識大體。徒欲益帑藏。助軍國。殊不知軍國益擾。帑藏愈空。且如天下諸津。舟航所聚。洪舸巨艦。千軸萬艘。交貨往還。昧旦永日。今若江津河口。置鋪納稅。稅則檢覆。覆則遲留。此津纔過。彼鋪復止。非惟國家稅錢。更遭主司僦賂。至如關市之稅。史籍有文。秦政以雄圖武力捨之而不用也。漢武以霸略英才。去之而勿取也。何則。關為詰暴之所。市為聚民之地。稅市則民散。稅關則暴興。暴興則起異圖。民散則懷不軌。況澆風久扇。變法為難。徒欲禁末遊。規小利。豈知失元默。亂大倫乎。古人有言。王者藏於天下。諸侯藏於百姓。農夫藏於庾。商賈藏於篋。惟陛下詳之。必若師興有費。國儲多窘。即請倍算商賈。加斂平民。如此則國保富強。人免憂懼。天下幸甚。臣知其不可也。

  天寶二年十月敕。如聞關已西諸國。興販往來不絕。雖託以求利。終交通外蕃。因循頗久。殊非穩便。自今已後。一切禁斷。仍委四鎮節度使。及路次所由郡縣。嚴加捉搦。不得更有往來。  乾元元年八月敕。大散關宜依舊令鳳翔府收管。

  寶應元年九月敕。駱谷金牛子午等路。往來行客所將隨身器仗等。今日以後。除郎官御史。諸州部統進奉事官。任將器仗隨身。自餘私客等。皆須過所上具所將器仗色目。然後放過。如過所上不具所將器仗色目數者。一切于守捉處勒留。

  元和九年五月。豐州奏。中受降城與靈州城接界。請置關。從之。

  十二年二月。時討淮蔡既久。濟師十倍。賊知其必屈。每思竊發于中。以緩師期。故有折陵寢之戟。爇芻?之場。流矢飛書。往往不絕。蓋關防之罪也。及平淄青後。簿書獲賞蒲潼關吏文案。乃明吏卒取于賊而容其奸也。

  大中三年七月。涇州節度使康季榮奏。六月二十七日。收原州城及諸關。石門關。驛藏關。木峽關。制勝關。六盤關。石峽關。其月。邠寧監軍小使張文銳奏。當兵道兵馬。今月十三日收蕭關。  六年三月。隴州防禦使薛逵奏。伏奉正月二十六日詔旨。令臣築故關訖聞奏者。伏以汧源西境。切任故關。昔有隄防。殊無制置。僻在重岡之上。苟務高深。今移要會之口。實堪控扼。舊絕泉井。遠汲河流。今則臨水挾山。當川限谷。危牆深塹。克揚營壘之勢。伏乞改為定戎關。關吏鈐轄往來。臣當界又有南由路。亦是要衝。舊有水關。亦請准前扼捉。去正月二十七日起工。今月十七日畢。謹畫圖進上。敕旨。薛逵新置關城。得其要害。形于圖畫。頗見公忠。宜依所奏。  市貞觀元年十月敕。五品以上。不得入市。  七年七月二十日。廢州縣市印。

  顯慶二年十二月十九日。洛州置北市。隸太府寺。

  垂拱二年十二月敕。三輔及四大都督。并衝要當路。及四萬戶以上州縣令。并赤縣錄事。並宜省補。

  天授三年四月十六日。神都置西市。尋廢。至長安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。又置。至開元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。又廢。其口馬。移入北市。  長安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。廢京中市。至天寶八載十月五日。西京威遠營置南市。華清宮置北市。

  景龍元年十一月敕。諸非州縣之所。不得置市。其市當以午時擊鼓二百下。而眾大會。日入前七刻。擊鉦三百下。散。其州縣領務少處。不欲設鉦鼓。聽之。車駕行幸處。即於頓側立市。官差一人權檢校市事。其月。兩京市諸行。自有正鋪者。不得于鋪前更造偏鋪。各聽用尋常一樣偏廂。諸行以濫物交易者。沒官。諸在市及人眾中相驚動。令擾亂者。杖八十。

  開元二年閏三月敕。諸錦。綾。羅。縠。繡。織成紬絹絲。犛牛尾。真珠。金。鐵。並不得與諸蕃互市。及將入蕃。金鐵之物。亦不得將度西北諸關。

  大歷八年七月敕。京城內諸坊市門。至秋成後。宜令所由勾當修補。

  十四年七月。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長吏。無得與人爭利。先于揚州置邸肆貿易者。罷之。先是。諸道節度觀察使。以廣陵當南北大衝。百貨所集。多以軍儲貨販。列置邸肆。名託軍用。實私其利息。至是乃絕。貞元以後。京都多中官市物于廛肆。謂之官市。不持文牒。口含敕命。皆以監估不中衣服。絹帛雜紅紫之物。倍高其估。尺寸裂以酬價。市之經商。皆匿名深居。陳列廛閈。唯麤弱苦窳。市後又強驅于禁中。傾車乘。罄輦驢。已而酬以丈尺帛絹。少不甘。毆致血流者。中人之出。雖沽漿賣餅之家。無不徹業塞門。以伺其去。蒼頭女奴。輕車名馬。惴惴衢巷。得免捕為幸。京師之人嗟愁。叫閽訴闕。則左右前後。皆其人也。

  貞元十四年八月。右金吾將校趙洽。田岩。並配流天德軍。時屢有中官于京城市肆。強買人間。率用直百錢物。買人數千錢物。仍索腳價。及進奉門戶。謂之宮市。是時吳湊為京兆尹。數上言。切為條理。無幾。中貴人等奏云。百姓蒙宮市存養。頗獲厚利。吳湊再論奏者。湊之金吾舊吏趙洽等獻計也。故洽等坐焉。湊。代宗元舅。早承恩顧。上即位。復寵遇之。潔廉謹慎。未嘗不以公忠之言匡啟於上。至是。又以宮市事懇論於上前。事雖不從。時論歸美。

  二十一年二月赦文。應緣宮市並出正文帖。依時價買賣。不得侵擾百姓。

  寶歷二年十月。京兆尹劉栖楚奏。術者數之妙。苟利於時。必以救患。伏以前度甚雨。閉門得晴。臣請今後每陰雨五日。令坊市閉北門。以禳諸陰。晴三日。便令盡開。使啟閉有常。永為定式。從之。

  開成五年十二月敕。京夜市宜令禁斷。

  會昌二年四月敕。舊課種桑。比有敕命。如能增數。每歲申聞。近知並不遵行。恣加翦伐。列于廛市。賣作薪蒸。自今委所由嚴切禁斷。

  六年七月敕。如聞十六宅置宮市以來。稍苦于百姓。成弊既久。須有改移。自今以後。所出市一物以上。並依三宮直市。不得令損刻百姓。

  大中二年九月敕。比有無良之人。于街市投匿名文書。及于箭上或旗旛。縱為奸言。以亂國法。此後所由潛加捉搦。如獲此色。使即焚瘞。不得上聞。

  五年八月。州縣職員令。大都督府市令一人。掌市內交易。禁察非為。通判市事丞一人。掌判市事。佐一人。史一人。師三人。掌分行檢察州縣市。各令準此。其月敕。中縣戶滿三千以上。置市令一人。史二人。其不滿三千戶以上者。並不得置市官。若要路須置。舊來交易繁者。聽依三千戶法置。仍申省。諸縣在州郭下。並置市官。又准戶部格式。其市吏壁師之徒。聽于當州縣供官人市買。  城郭永徽五年十一月十一日。和雇雍州夫四萬一千人。修京羅城郭。三十日畢。九門各施觀。明德觀正門。以工部尚書閻立德為始。

  顯慶五年九月。改東明門為賓耀門。西明門為宣耀門。

  長壽元年九月。神都改造文昌臺。及造定鼎上東等城門。修築外郭。並鳳閣侍郎李昭德所制。時人以為能。

  開元十八年四月一日。築京城。九十日畢。  二十三年七月敕。兩京城皇城及諸門。并助鋪及京城守把捉兵之處。有城牆若門樓舍屋破壞須修理者。皆與所司相知。并量抽當處職掌衛士。以漸修營。若須登高臨內。即聞奏之。

  二十八年。都畿採訪使御史中丞張倚。請整齊都城侵街牆宇。

  天寶二年正月二十八日。築神都羅城。號曰金城。

  六載十二月二十一日。築會昌城于湯所。置百司及公卿邸第。

  十三載十月十七日。和雇華陰扶風馮翊三郡丁匠。及京城人夫一萬三千五百人。築興慶宮城。並起樓。四十九日畢。  至德二載正月二十七日。改丹鳳門為明鳳門。安化門為達禮門。安上門為先天門。及坊名有安者。悉改之。尋並卻如故。  建中元年五月。築奉天城。

  四年十月。上避難于奉天。初。術士桑道茂奏請城奉天。為王者之居。至是方驗。

  貞元八年。新作元武門。

  九年二月。詔復築鹽州城。先是。貞元三年。城為吐蕃所壞。自後塞外無保障。犬戎入寇。既城之後。邊患頓息。

  元和三年。涇原節度使段佑。請修臨涇城。在涇州北八十里。以扼犬戎之衝。詔從之。  八年。河東節度使張宏靖奏修古舜城。從之。

  長慶四年三月。夏州節度使李祐奏。于塞外築烏延。宥州。臨塞。陰河。陶子等五城。以備蕃寇。

  太和元年四月。鳳翔府築臨汧城于汧陽縣西北八十里。

  會昌六年正月。閑廄宮苑使奏。苑內諸面苑子等門。共九十四所。今伏緣大禮日近。準例鑾駕赴郊廟後。並請鎖閉。匙鑰各令進入。候還宮日。即便請卻開。應赴郊廟一物以上。請宣下事件前。並須搬載出盡。其留司官健等。令併支糧料。鑾駕赴郊廟後。不得出入。敕旨。依奏。  咸通六年四月。西州節度使牛藂奏。于蠻界築新安城。遏戎州。功畢時。南詔蠻入寇姚嶲。陳許大將顏復戍嶲州。奏築二城。其年秋。六姓蠻攻遏戎州。為復所敗。退去。